那天在老字型大小“同春園”品嘗了一道“平橋豆腐”,這道屬羹汁類菜品,非常清淡,由於食材中除了主料豆腐外,還有雞肉、火腿、蝦仁等配菜,不同食料的組合使得整道菜清淡不失味道鮮美,襯托出豆腐嫩滑的口感,給人以味覺的享受;而所有食料都切成小薄片,漂浮湯中,若隱若現。
說實話,號稱饞嘴吃遍天下的我,其實孤陋寡聞,在此之前對平橋豆腐真不瞭解。回家後上網一古狗,發現竟有很多不止一個版本:
傳說一:
平橋是隸屬淮安的一座古鎮,瀕臨京杭大運河的東岸,古色古香的街道,加上淳樸敦厚的鄉風民俗,使這裏很自然地成為了富有情趣、令人嚮往的地方。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之時,乘龍舟路經這裏。當時有位名叫林百萬的大財主,認為這是天賜良機,是討好皇上的大好時機,於是他依仗自己擁有百萬家產,令人在淮安至平橋鎮四十多裏的路上,張燈結綵,鋪設羅緞,硬是把皇上接到了家裏。
林百萬是個很有心計的財主,早在接駕之前,他就派人探聽到皇上的飲食口味,所以他命家廚用鯽魚腦子加老母雞原汁燴當地的特色豆腐款待乾隆。乾隆雖然嘗遍山珍海味,可是他何曾品味過如此具有地方特色的風味呢?因此他品嘗以後,連連稱好。接駕以後,鮮美可口的平橋豆腐便不脛而走,從此譽滿江淮,成為淮揚菜系裏的傳統名菜
傳說二:
清乾隆微服下江南,來到淮安平橋時,天色已晚,便進一客棧。來到前廳,跑堂上前問乾隆一行點什麼菜飯。隨從說:“有好菜儘管上。”店主便對跑堂說:“快去把雞籠裏那只大公雞殺了。”說者無意,聽者卻多心了。乾隆覺得“雞籠”兩字似有嘲諷自己“饑龍”的意思,便說“雞籠,雞籠,雞在籠中怎不饑,出籠舞鳳”。店主稍琢磨後,說:“客棧,客棧,客在棧裏有溫飽,離棧飛龍。”
乾隆聽了很高興,站起來向院中走去,看到門旁放著熱氣騰騰潔白鮮嫩的豆腐,便叫來店主,說:“不要殺雞了,就做這個吃,吃的好有賞。”店主一聽喜出望外,便要最好的掌勺師傅,用傳統手法燴制豆腐。乾隆一口氣吃了一大碗,意猶未盡,連聲稱秒。店主介紹這是平橋有名的一道菜,稱平橋豆腐。乾隆揮筆寫下“天下第一菜”。後來店家知道是乾隆駕臨,喜出望外,把乾隆的題字精心裱制,懸在門前,生意越做越紅火。平橋豆腐以“天下第一菜”廣為流傳。
由傳說一可以看出,鯽魚腦子加老母雞原汁是使豆腐有特別鮮美味道的特色烹飪手法,但這道菜發展至今,從食材的選擇到烹飪技法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變,尤其是沒有了鯽魚腦子作為主要輔料,我想大概是鯽魚腦子取用起來不大方便的原因。所以,從製作方法上我們也可以尋到不同的版本:
方法一:平橋豆腐的燴制十分考究:先選擇鹽鹵點漿的細嫩豆腐放在冷水鍋裏煮透,取出後略微壓一壓,去掉水分,再切成瓜子大小的薄薄碎片,然後浸放在清水中備用。燴制時,將雞湯或肉湯放入鍋內,佐以豬油、蔥薑、鯽魚腦、蟹黃等配料,煮沸後,將豆腐片、熟肉丁、蝦米等放進湯內,再煮沸,加以適量豆粉和少許味精便可食用了。如放點小磨麻油、胡椒粉之類,其味道更加香美。
方法二:將整塊豆腐放入冷水鍋中煮至微沸,以去除豆腥黃漿水,撈出後片成雀舌形,放入熱雞湯中。反復套過兩次,雞脯肉、蘑菇、海參均切成豆腐大小的片。蝦米洗淨,用溫水泡透。乾貝洗淨,去除老筋,入碗內,加蔥薑、紹酒、水,上籠蒸透取出。炒鍋上火燒熱,放油,投入配料、高湯、乾貝汁、燒沸後將豆腐撈入鍋中,加精鹽、紹酒、味、精,沸後用水澱粉勾芡,淋入麻油,盛入碗中,撤上青蒜末即成。
很明顯,在第二種烹製方法中擯棄了鯽魚腦,而用海參等海鮮味道替代鯽魚的河鮮口味,這也是流傳至今我們能品嘗到的版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