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種小吃第一次吃到是在校門口,我知道西安小吃在全國很有名,一看到掛著的牌子—西安小吃—肉夾饃就來勁了,本人對陌生的食物或很特別的食物很好奇,很有興趣,因為一般這種東西很受歡迎,就買了一塊,價格是3元,既然是西安著名小吃,對美食得慢慢品嘗一番,第一次吃後的感覺是外面的饃與眾不同,而肉餡是特別的好吃,而在寧波看到這種小吃,也不敢多說這小吃是否正宗,我想大概是仿造,要吃正宗地道的我倒想親自去西安一趟。
網路搜索肉夾饃,大概瞭解了這西安著名小吃肉夾饃。
肉夾饃簡介
字面意思就是肉夾於饃中。肉夾饃是在西北地方民間廣受歡迎的一種小吃,以陝西地區的“臘汁肉夾饃”(豬肉)和寧夏地區的“羊肉肉夾饃”為主。臘汁肉夾饃是陝西省西安市著名小吃。
臘汁肉:
是一種臘汁煮出來的肉,只需用幾味中草藥及香料,煮湯者是歷代流傳下來的陳湯,較少加水,與肉同煮即可。
臘汁肉最普遍的吃法:
1、將肉切成薄片入盤,蘸著味碟吃,味碟用紅油辣子、薑末、蒜泥、蔥花、醋、味精調製而成。
夾一片肉放在味碟裏蘸一下,入口有明顯的藥味兒,但味中有香,耐嚼爽口,香味醇美。
2、另一種吃法是將臘汁肉切成或片,或絲,或丁,加蔥、薑、蒜、糖色、料酒等作料,可與多種蔬菜同炒,也美味無窮。
3、還有用其拌面的,西安另一道著名小吃“臘汁肉揪面片”就如此。
4、然真正欲領略其風味,最好配剛出爐的熱白吉饃夾著吃,這便是所謂“肉夾饃”。
臘汁肉的特點:
由於選料精細,調料全面,火功到家,加上使用陳年老湯,煮熟後的地道臘汁肉黑裏透紅,酥軟香醇,肥肉不膩口,瘦肉滿含油,滋味鮮長。人們稱讚它是:“肥肉吃了不膩口,瘦肉無法滿嘴油。不用牙咬肉自爛,食後餘香久不散。”
臘汁肉原料之白吉饃:
源於自咸陽。是用上好麵粉揉制後做成餅形,置鐵鐺板上略烤成型,放入爐膛側立,上下隔著鐵鐺板的炭火烘烤,稍頃翻面,雙面鬆脆微黃即可.外脆裏嫩是難得的境界。上品白吉饃揉制充分,火候恰到好處。制好的白吉饃形似"鐵圈虎背菊花心",皮薄鬆脆,內心軟綿。可單獨食用,配臘汁肉同食味道更佳。
這白吉饃是用半發開的面,團捏成餅,在火爐裏烤熟的。因制餅時用了特殊的手法,用刀輕輕劃開,其內部竟天然地一分為二,只需把臘汁肉切碎了向裏填充就行了。
肉夾饃也就是肉夾於饃中,西北地方民間廣受歡迎的一種小吃。以陝西地區的“臘汁肉夾饃”(豬肉)和寧夏地區的“羊肉肉夾饃”為主,臘汁肉夾饃是陝西省西安市著名小吃(以下部分文字來自於網路)
肉夾饃的傳說:
臘汁肉,在戰國時代稱“寒肉”。當時位於秦晉豫三角地帶的韓國已能製作,秦滅韓後,製作技藝傳至秦地長安,世代流傳至今。其實,“寒肉”發展至今之臘汁肉,基本上屬於鹵汁肉類。早在《周禮》一書中提到的“周代八珍”中的“漬”就是它。北魏賈思勰《齊民要術》記載的“臘肉”制法,與今天臘汁肉的制法基本相同。只是現在的選料、制法更為講究。西安樊記臘汁肉歷史悠久。相傳,唐朝時期,長安城東有位姓樊的官宦人家,為人正直。那年陝南遭受水災,不少人逃至長安。樊家開倉放糧,救濟難民。一天,樊老爺拜朝回府,行至東門外,看見一個衣衫襤褸的小夥跪在一屍體旁放聲痛哭。經打問,才知他隨母逃難至此,不幸母親身亡,無法安葬。樊老爺十分同情,命家人幫助安葬了老母,並贈銀百兩,讓其謀生。
十年後,小夥經營臘汁肉發了大財。為報樊府之恩,借樊老爺80壽辰之機,用百株花椒樹木料,做成棺木。再從10頭生豬身上剔下500斤精肉,烹製成上等臘汁肉放進棺內,密封後送進樊府。樊老爺壽辰吉日,客人甚多,對棺木沒有在意。由家人抬入後院柴房,一放就是幾年。
後來,樊老爺冒犯了朝廷,被削職為民,滿腹怨恨,一病離開了人世。沒過幾年,家產也變賣一空,樊家生活日趨艱難。這時,家人稟告老夫人,柴房內有一棺木,可變賣度日。不料幾個人去抬棺木卻抬不動。樊夫人有些詫異,命人打開察看。原來是滿滿一棺木臘汁肉。香氣四溢,色澤鮮嫩。她讓家人拿一些上街去賣,一時便賣完了。吃到的讚不絕口,沒吃到的感到遺憾。這消息不脛而走,登門買肉的越來越多。樊家就在門口開了戶門面,生意非常興隆。眼看棺木中的臘汁肉即將賣完,生活又將沒有著落。樊夫人出了個主意:買些鮮肉,用棺木中的肉汁(湯)煮成新的臘汁肉,仍然保持著原味。樊家便長期開起了臘汁肉鋪,名氣也越來越大。
肉夾饃的吃法:
正宗吃肉夾饃的姿勢為水準持饃,從兩側咬起。水準持饃,可以使臘汁肉肉汁充分浸入饃中,不致流出;如從白吉饃中間咬起,臘汁肉會從兩側擠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