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至養生術

作者: 李大嘴

記錄,交流,分享.. 網絡的世界沒有國界!趕快來發布你的美食故事吧

夏至養生術

農曆五月間(西曆6月21、22日)的夏至,是全年白晝最長的一天。周代已有祭神儀式,認為可以消除國中的癘疫、荒年與人民的饑餓。

此日民間行麵食,有“冬至餛飩夏至面”的說法。在西北地方如陝西,此日食粽,並取菊為灰用來防止小麥受蟲害。在南方,此日稱人以驗肥瘦。農家擀面為薄餅,烤熟,夾以青菜、豆莢、豆腐及臘肉,祭祖後食用或贈送親友。農曆五月間(西曆6月21、22日)的夏至,是全年白晝最長的一天。周代已有祭神儀式,認為可以消除國中的癘疫、荒年與人民的饑餓。

此日民間行麵食,有“冬至餛飩夏至面”的說法。在西北地方如陝西,此日食粽,並取菊為灰用來防止小麥受蟲害。在南方,此日稱人以驗肥瘦。農家擀面為薄餅,烤熟,夾以青菜、豆莢、豆腐及臘肉,祭祖後食用或贈送親友。

有些地區,此日多有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到娘舅家吃飯,舅家必備莧菜和葫蘆做菜,俗說吃了莧菜,不會發痧,吃了葫蘆,腿就有力氣。也有的到外婆家吃醃臘肉,說是吃了就不會疰夏飲食調養,有夏時心火當令,心火過旺則克肺金之說(五行的觀點),故《金匱要略》有“夏不食心”的說法。根據五行(夏為火)、五成(夏為長)、五臟(屬心)、五味(宜苦)的相互關係,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氣而制肺氣。夏季又是多汗的季節,出汗多,則鹽分損失也多,若心肌缺鹽,心臟搏動就會出現失常。中醫認為此時宜多食酸味,以固表,多食鹹味以補心。《素問•臧氣法時論》曰:心主夏,“心苦緩,急食酸以收之”,“心欲耎,急食鹹以耎之,用鹹補之,甘瀉之”。就是說藏氣好軟,故以鹹柔軟也。從陰陽學角度看,夏月伏陰在內,飲食不可過寒,如《頤身集》所說:“夏季心旺腎衰,雖大熱不宜吃冷淘冰雪,蜜水、涼粉、冷粥。飽腹受寒,必起霍亂。”心旺腎衰,即外熱內寒之意,因其外熱內寒,故冷食不宜多吃,少則猶可,貪多定會寒傷脾胃,令人吐瀉。西瓜、綠豆湯、烏梅小豆湯,雖為解渴消暑之佳品,但不宜冰鎮食之。按中醫學的髒與髒之間的關係講“腎無心之火則水寒,心無腎之水則火熾。心必得腎水以滋潤,腎必得心火以溫暖”從中不難看出心、腎之間的重要關係。

夏季氣候炎熱,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,因此,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,要多食雜糧以寒其體,不可過食熱性食物,以免助熱;冷食瓜果當適可而止,不可過食,以免損傷脾胃;厚味肥膩之品宜少勿多,以免化熱生風,激發疔瘡之疾。

評論